4月26日,七師胡楊河共青中學組織學生到一二六團戈壁母親紅色旅游基地開展主題研學實踐活動。 郭雪雪 趙昀哲 攝
一師阿拉爾職業(yè)技術學校學生赴臺州參加“石榴籽·沙海情”青少年游學活動(攝于2024年11月20日)。 姜紅 攝
6月21日,29名來自廣西的萌娃在小白楊戍邊文化研學基地合影。郭君麗 攝
當“讀萬卷書”遇見“行萬里路”,研學游以知行合一的姿態(tài)應運而生,成為連接知識與實踐、歷史與當下的獨特橋梁。它打破知識的壁壘,正將曾經書本里的世界,變?yōu)楹⒆觽冇H身探索的廣闊天地。
每逢假期,兵團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與奮斗精神的熱土,便化身為生動的“行走的課堂”。孩子們在“課堂”中聆聽拓荒歲月的回響、感悟勞動的真諦、讀懂家國擔當的分量。求知的目光與實踐的腳步交織,成長也在探索中悄然發(fā)生。
如今,兵團研學游的品牌效應日益凸顯,吸引著各地學子與家庭奔赴而來。這股蓬勃興起的研學熱潮,不僅激活了兵團文旅產業(yè)的一池春水,更讓兵團精神隨著萬千足跡走向四方。未來,兵團研學游將持續(xù)深耕特色資源,完善配套設施、豐富文旅產品,為兵團文旅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注入持久動力。
價值定位:挖掘兵團研學游的獨特內核
“地窩子里只有一張土炕和煤油燈,戰(zhàn)士們卻在這里扎根了一輩子?!苯眨叭珖笏颊n’實踐教學基地”——一師九團八連“軍墾記憶”紅色教育基地內,一場浸潤心靈的研學實踐活動正如火如荼開展。百余名一師阿拉爾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師生懷著對歷史的崇敬,開啟了“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兵團精神”的探尋之旅。
踏入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師生們首先走進九團八連“軍墾記憶”實景館。銹跡斑駁的坎土曼、褪色發(fā)白的軍綠色制服、壺身凹陷的鐵皮水壺,每一件老物件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講述者,用歲月留下的痕跡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在塔里木開發(fā)建設歷史主題館,沙盤模型與多媒體影像等現代展陳手段,全方位呈現兵團從荒原拓荒到現代化崛起的壯闊歷程:從第一座地窩子的落成,到現代化農場的崛起;從肩挑手扛的原始勞作,到農業(yè)機械化的飛速發(fā)展,兵團人在亙古荒原上書寫的奮斗傳奇,在這里徐徐展開。
“當學生們親眼看到先輩們的生活環(huán)境,親身感受他們經歷的艱難困苦,這種直觀的身教,遠比千言萬語的言傳更具沖擊力和感染力,更能讓兵團精神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fā)芽?!币粠煱⒗瓲柭殬I(yè)技術學校帶隊老師高玉雪感慨道,“不同于傳統課堂上的書本知識灌輸,研學游將兵團精神融入到了每一處歷史遺跡、每一件老物件之中,讓參與者在行走中觸摸歷史的脈絡,在體驗中感悟精神的力量?!?/p>
兵團研學游的獨特價值,在于將屯墾戍邊的厚重歷史與紅色基因深度融合,把廣袤戈壁化作天然課堂,將軍墾舊址變?yōu)轷r活教材,以智慧農業(yè)示范區(qū)展現兵團現代農業(yè)的時代發(fā)展成果。在這里,游客不再是歷史的旁觀者,而是精神的傳承者。每一次駐足凝視,都是與先輩的跨時空對話;每一場實踐體驗,都是對兵團精神的深度感悟。這種創(chuàng)新的研學模式,正讓兵團精神在新時代煥發(fā)勃勃生機,成為激勵年輕一代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
模式創(chuàng)新:探索兵團研學游的多元路徑
“小白楊 小白楊,它長我也長,同我一起守邊防……”6月21日,29名來自廣西的萌娃在小白楊戍邊文化研學基地放聲高歌,稚嫩的童聲回蕩在哨所、紀念館與瞭望塔之間,一場浸潤心靈的紅色研學之旅正悄然展開。在種植體驗區(qū),孩子們揮鍬鏟土、栽種胡楊,臉頰被烈日曬得通紅,仍不忘將寫滿祝福的木牌系在樹苗上:“我要把樹苗種得筆直,像真正的戰(zhàn)士一樣守護邊疆!”
在九師白楊市,文旅破局之路獨具匠心。當地深挖紅色戍邊文化,將戍邊故事與壯美風光融合,推出精品線路,并創(chuàng)新開展“沉浸式戍邊體驗”系列活動,游客可以參與邊境巡邊、親手栽種“戍邊紀念林”、體驗軍營生活。這些別出心裁的活動,使兵團精神轉化為可觸摸、可感知的鮮活記憶,真正走進游客心里。
十二師則以“研學+”模式開辟教育新賽道。在一〇四團畜牧連“天鵝之鄉(xiāng)勞動實踐教育基地”,來自烏魯木齊的百名小學生化身“小中醫(yī)”,在傳統中醫(yī)文化的海洋中遨游。中醫(yī)醫(yī)師現場傳授望、聞、問、切的診療技巧,孩子們穿梭在種植著田七、薄荷、折耳根等藥食植物的溫室中,辨認草藥、采摘枝葉、搗制藥材,親手制作出一顆顆承載中醫(yī)藥智慧的藥丸。帶隊教師李文英感嘆:“這里的每一株植物都是生動的教材,孩子們在實踐中收獲了滿滿的驚喜與知識?!?/p>
而在三坪農場恒匯社區(qū),“去向未來”科普產業(yè)園成為青少年的科技樂園。沉浸式的科技體驗與自然探索活動,激發(fā)著孩子們對未知世界的無限好奇與探究欲望。
近年來,十二師依托豐富業(yè)態(tài)和地緣優(yōu)勢,將傳統文化、勞動教育、科普創(chuàng)新等融入其中,其課程體系涵蓋農耕體驗、非遺傳承等,讓教育在廣闊天地間綻放光彩,一〇四團成功入選兵團首批A類勞動實踐教育基地。
從沉浸式戍邊體驗到“研學+”跨界融合,兵團各師市立足自身特色,不斷突破傳統研學邊界,探索出多元化、沉浸式的研學路徑,讓教育在廣闊天地間綻放光彩。
品牌升級:打造特色研學游的文化品牌
夏日的陽光傾灑在七師一二六團戈壁母親紅色教育基地,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活動正在火熱開展。“小朋友們,這里就是戈壁母親故居啦,現在跟緊隊伍,咱們一同去探尋‘紅色印記’!”講解員張康麗的話語剛落,孩子們便滿懷期待地圍攏過來,開啟了這場特別的研學之旅。
“戈壁母親在這兒堅守了一輩子,親眼見證荒灘變?yōu)榫G洲?!毙羞M途中,張康麗的講述將孩子們帶入到那段艱苦而壯闊的歲月。在這般沉浸式的體驗里,孩子們得以近距離觸碰那段艱苦卻又波瀾壯闊的歲月,兵團精神也在他們心底悄然扎根。
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一直是七師胡楊河市努力的方向。近年來,七師胡楊河市全力推進“戈壁母親故鄉(xiāng) 軍墾文化新城”的品牌文化建設,通過系統化整合紅色文旅資源,匠心打造獨具特色的研學教育品牌。
七師胡楊河市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王博介紹道:“我們立足‘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創(chuàng)新推出‘紅色教育+生活體驗’的情景式、沉浸式紅色研學產品體系,是為了讓青少年在躬身勞作中,深刻理解兵團精神。這種將歷史文本轉化為多維感知的研學模式,不僅激活了課本中的紅色知識,更構建起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橋梁,讓兵團精神在新時代青少年心中實現創(chuàng)造性傳承?!?/p>
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上,七師胡楊河市同樣別出心裁。王博展示著一系列兵團主題文創(chuàng)產品,自豪地介紹道:“我們設計了印有戍邊故事的帆布包,還有復刻老軍墾工具的文具套裝,這些文創(chuàng)產品深受孩子們喜愛。它們不單單是紀念品,更是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能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時刻感受到兵團精神的熏陶。”
課程體系建設方面,七師胡楊河市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團隊的力量,對當地紅色旅游資源展開系統梳理與深度整合。在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一方面牢牢把握“戈壁母親故鄉(xiāng) 軍墾文化新城”的核心文化品牌,另一方面精準對接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成長需求,采用鮮活生動的案例分享與多元互動教學,將團結協作的精神理念融入課堂,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軍墾文化的深厚內涵與時代價值。
通過沉浸式體驗、創(chuàng)意文創(chuàng)、系統課程三位一體的模式,七師胡楊河市正著力構建文化品牌。這不僅推動兵團研學游突破傳統“旅游目的地”的邊界,更助力其向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躍升。在文旅融合的新賽道上,紅色基因得以薪火相傳,綻放出耀眼的時代光芒。
未來,兵團各師市將繼續(xù)深耕特色資源,充分挖掘各師市團場的獨特歷史文化內涵,推動研學產品創(chuàng)新升級。在品牌建設上,將進一步加大投入,著力培育更多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讓邊疆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的研學浪潮中熠熠生輝,吸引更多人走進兵團、了解兵團,讓兵團精神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