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九師一六一團小白楊哨所(攝于6月11日)。 孫雪 攝
小白楊哨所
歌聲正嘹亮 唱響家國情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文卓 通訊員 孫雪
“一棵小白楊,長在哨所旁……”這首廣為傳唱的軍旅歌曲《小白楊》,想必聽過的人不少,歌曲里唱的小白楊,就在九師一六一團小白楊哨所。
小白楊哨所,建于1962年8月,原名塔斯提哨所,是坐落在一六一團六連的一個邊防哨所,后因歌曲《小白楊》傳唱而享譽全國,被命名為“小白楊哨所”。
驅(qū)車前往小白楊哨所,沿途風光雖美,但目的地的那份莊嚴與肅穆早已讓人心生敬畏。遠遠望去,布爾干河畔的高地上,一座迷彩塔樓巍然屹立,五星紅旗在塔樓頂部迎風飄揚,顯得格外耀眼。河岸一行大字“衛(wèi)國戍邊 無私奉獻”躍入眼簾,令人肅然起敬。
如今,巴爾魯克山腳下的小白楊哨所已成為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了游人紛至沓來的紅色旅游景點。除了小白楊哨所,游客們還可以游覽附近的吐爾加遼草原、芍藥谷等。
走進哨所,游客申有寶說:“我是一名退伍軍人,從入伍那天起,就會唱《小白楊》這首歌曲,今天來到了小白楊哨所,再次唱起這首歌,感受到了祖國的幅員遼闊和日益強大,希望我們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小白楊傳遞給我們的戍邊精神。”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小白楊哨所的歷史與現(xiàn)狀,可以走進小白楊哨所展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深情訴說邊防戰(zhàn)士愛黨愛國、無私奉獻、忠誠守邊的感人故事。此時,那一棵被戰(zhàn)士們精心呵護的小白楊似乎不再是一棵樹,而是每一個戍邊人的“根”與“魂”。
哨所旁,那棵見證了無數(shù)風雨的白楊樹靜靜佇立,樹干上“小白楊守邊防”幾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上世紀80年代,這里只有一座瞭望塔,因為風大,樹木難以存活。一位叫程富勝的戰(zhàn)士,從家鄉(xiāng)帶來十幾棵白楊樹苗,把它們栽種到哨所周圍。惡劣的環(huán)境導致小樹苗難以成活,最終,只有一棵樹苗頑強地扎下根來。戰(zhàn)士們非常珍愛這棵小白楊樹苗,精心照料。這棵小白楊茁壯成長,日夜陪伴著哨所里的戰(zhàn)士。軍旅作家梁上泉來到新疆采風,聽說了這個故事,創(chuàng)作了《小白楊》歌曲。
小白楊的故事,在哨所傳為佳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戰(zhàn)士扎根邊防、無私奉獻。歌曲的傳唱,讓這個感人的故事和小白楊哨所逐漸為更多人熟知,參觀者絡繹不絕。
“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程富勝和家人回到了小白楊哨所,講起了當年在哨所衛(wèi)國駐邊的故事,鼓勵大家要像小白楊一樣堅韌不拔。
夕陽西下,小白楊哨所沐浴在金色的余暉中,顯得更加莊嚴而神圣。在這里,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載著邊防戰(zhàn)士的汗水與淚水,見證了他們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小白楊》的歌聲再次響起,它不僅是一首歌,更是一種精神,激勵著無數(shù)邊防戰(zhàn)士默默奉獻、守土盡責,書寫著新時代戍邊衛(wèi)國的壯麗篇章。
航拍四師可克達拉市朱雀湖風光(攝于7月4日)。楊俊欽 攝
可克達拉市
一曲《草原之夜》 一座綠色的城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段若冰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
1958年,一部反映軍墾戰(zhàn)士建設邊疆、保衛(wèi)邊疆的紀錄片《綠色的原野》在伊犁河谷農(nóng)四師可克達拉農(nóng)場(現(xiàn)四師六十四團)拍攝,依托故事背景和當?shù)仫L土人情,紀錄片插曲《草原之夜》誕生。
這首后來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著名東方小夜曲”的歌曲,以悠揚婉轉(zhuǎn)的旋律,抒發(fā)了人們對新生活的憧憬。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來春風,可克達拉改變了模樣,姑娘就會來伴我的琴聲……”歌中所唱的美好愿景,像一泓清泉,滲入聽眾的心房,將人們帶到了那片“綠色原野”——四師可克達拉市。
可克達拉,地處素有“塞外江南”之稱的伊犁河谷,有著“中亞濕島 交響夏都”的美譽,這里有伊犁河谷唯一的綠洲沙漠,草原文化、軍墾文化在此交融,自然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讓這座城市具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城市之美,美在自然。伊犁河谷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得可克達拉市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在這里,早上和你打招呼的,不僅是你的鄰居,還有散步的野兔、覓食的長尾喜鵲、做運動的松鼠。它們悠閑自得,與市民、游客和諧相處,旁若無人地溜達,當你拿起手機拍照,也許它還會為你駐足停留??煽诉_拉,讓詩與遠方從美好的憧憬變?yōu)榭梢詯芤庀硎艿拿篮皿w驗。
自建城以來,可克達拉市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依托城市水系建成29座主題公園,城區(qū)綠化率高達49%,儼然一座天然氧吧。高空俯瞰,綠地、花圃、林帶星羅棋布,在這里,真正實現(xiàn)了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皆美。
城市之美,重在體驗。如今的可克達拉“變了模樣”——來到朱雀湖公園,景觀石門、湖心亭、風景石、親水棧道點綴其中,各類喬木和灌木花卉,形成了水綠相間的生態(tài)美景;緊鄰可克達拉草原的伊水湖沙漠國際房車露營公園,沙漠越野、水上娛樂、沙漠駝鈴等豐富的旅游項目讓你近距離感受沙漠的壯麗與神秘……
依托“草原之夜”文化品牌,可克達拉市建設占地1000多畝的草原之夜風情園,舉辦一系列文旅活動,讓游客既可以欣賞到草原的遼闊與壯美,還能參與篝火晚會,欣賞民族歌舞,品嘗地道的草原美食,感受草原兒女的熱情與好客。
從一首歌到一座城,歌曲的美好意境同可克達拉市的城市建設水乳交融,文化與自然完美融合,歷史與現(xiàn)實交相輝映,讓這座詩意棲居的城市散發(fā)無限魅力。
游客在吐魯番市葡萄長廊里品嘗各種葡萄(攝于8月17日)。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志清 攝
吐魯番市
葡萄熟了 心兒醉了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貝
說起吐魯番你會想起什么?綿延的火焰山、碧綠的葡萄溝、滄桑的故城、歷史厚重的千佛洞……當然,還有那首悠揚美妙的歌曲,它如坎兒井水般蜿蜒流淌在歷史的長河中,深情講述吐魯番的動人故事。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這首歌曲不僅讓阿娜爾罕的心沉醉,也讓每一個聆聽它的人心生向往。旋律優(yōu)美,歌詞深情,它仿佛有一種魔力,引領著無數(shù)人對吐魯番這片土地充滿無限遐想。
8月,正值豐收的季節(jié),吐魯番也迎來了旅游的熱潮。來自大連的游客黃玉蓮感慨地說:“我從小就會唱《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歌曲中描繪的浪漫場景讓我對新疆充滿了向往。這次特地來到葡萄溝,在葡萄架下品嘗鮮美的葡萄,欣賞當?shù)氐母栉璞硌?,真如歌中所唱,美妙無比。”
提到這首歌,人們眼前便會浮現(xiàn)出被葡萄藤“覆蓋”的吐魯番。在某種程度上,葡萄已經(jīng)成為吐魯番的代名詞。在這個全國最熱的地方,葡萄是大自然賦予的慷慨饋贈。這里氣溫高、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葡萄格外甜美。
吐魯番的葡萄,似珍珠,像瑪瑙,晶瑩剔透,甜嫩多汁……任何贊美之詞用在它身上都不為過。葡萄產(chǎn)業(yè)無疑是吐魯番的一份“甜蜜”事業(yè)。
據(jù)了解,吐魯番種植葡萄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如今,這里已經(jīng)成為我國最大的葡萄產(chǎn)區(qū)之一,有“吐魯番葡萄”“吐魯番葡萄干”和“吐魯番葡萄酒”等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目前,吐魯番的葡萄種植面積達63.28萬畝,占據(jù)新疆葡萄種植總面積的三成左右,更在全國占據(jù)重要地位,預計年產(chǎn)量可達150多萬噸。
為了進一步發(fā)展葡萄產(chǎn)業(yè),近年來,吐魯番不斷拓寬葡萄產(chǎn)業(yè)鏈條,創(chuàng)新研發(fā)葡萄酒、葡萄汁、葡萄籽油等豐富多樣的產(chǎn)品。同時,吐魯番還巧妙地將當?shù)刎S富的旅游資源和獨特的葡萄文化相結(jié)合,打造了一系列集葡萄文化景觀、民俗文化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qū)。葡萄酒酒窖游覽之旅、葡萄酒品鑒盛宴、特色酒桶木屋民宿體驗等創(chuàng)新項目,成為當?shù)匚穆冒l(fā)展的新亮點。
這些別具一格的景點與活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探尋與品味。在吐魯番,漫步在葡萄溝景區(qū),仿佛置身于一條翡翠般的長廊中。兩旁層層疊疊的葡萄架下,鮮果累累,清甜欲滴。各類民俗風情表演讓人深刻感受到吐魯番獨特的民俗魅力。
在火焰山景區(qū),你可以騎乘駱駝穿越沙漠,乘坐三角翼飛行器俯瞰整片火焰山,體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庫木塔格沙漠風景名勝區(qū),你可以滑沙沖浪,感受沙漠與城市和諧共存……
因為一首歌而向往一個地方,因為一個地方而愛上這里的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不僅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更是吐魯番的一張生動名片。它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引領著我們走進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讓我們跟隨這首歌曲的旋律一起走進吐魯番,開啟一場難忘的旅行。